广州大学原使用的一卡通系统,主要用于各校区的餐饮消费、身份认证、小额缴费、图书馆应用、宿舍电控、水控以及服务查询等业务,并实现了互联互通、达到一卡通效果。
但随着人脸识别、二维码、聚合支付、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原一卡通系统在账务管理、安全保障、聚合支付、虚拟卡应用、融合创新、服务体验升级等方面已难以满足学校管理与应用需求。因此2020年建设了新一代校园卡系统。
广州大学新一代校园卡系统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以“虚拟卡为主、实体卡为辅、人脸局部应用”为建设思路,建成了具有整体的强支付和强认证服务、具有可信安全校园金融体系、具有生态型的用户体验、具有终端互联感知、具有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服务等特征的新型校园卡系统,实现“1+2+N”校务服务体系,即新建一个校园码(便捷服务师生校务办理,连接线上线下服务窗口),构建两个核心开放能力(身份核验认证和校园实名支付),支撑智慧校园下N个校园自助服务场景和创新数据应用,依此,师生凭借校园码可以进出校园和宿舍、去餐厅、淋浴、进智慧教室、图书馆、自助图书借还和查询、场馆预约、会议刷码签到、学习共享空间预约、医务室就医、垃圾分类投放与积分消费,还可以一起去“广大故事”、去绿岛购物......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智能的信息化服务,实现“一码在手,畅享广大”。
(一)便捷校园生活,“码”上实现
广州大学校园码实现了身份码、支付码、健康码、状态码的“多码融合”,覆盖校园生活中“移动支付”、30余个应用场景。校园码自上线18个月以来已被使用逾1321.34万人次,平均每天被使用超35000人次。
(二)基于校园码的身份认证体系,构建全域身份权鉴中心
(1)实现校园全域身份认证
在图书馆,师生使用校园码在身份认证闸机扫一扫(同时支持人脸识别),便可通行;到图书自助借还机前扫一扫,爱书到手;到二楼流通台前扫一扫,即可轻松扣费(处理图书逾期);在阅览台面扫一扫,还能预约座位。在智慧教室电子班牌上扫一扫校园码,即可开门(需授权),也可考勤签到;在大型会议中也能通过卡、码、脸快速签到而无需在人群中、表格中苦苦寻找自己的名字。各种身份认证场景,均可一码扫定,方便便捷。
(2)自然人身份治理
目前,高校各类信息系统覆盖的人群始终局限于师生,对于其他涉及校园生活、工作、以及有业务往来的临时人群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广州大学新一代校园卡平台用户中心的建设充分考虑身份类别的扩展性,实现对在校人员、临时人员、校友等人员身份信息如基础信息、多身份多角色管理、生物特征信息管理等功能。系统身份管理理念基于自然人管理,一个自然人可以关联多个用户身份,可以关联多种介质,并基于学校管理灵活性,提供自定义标签功能。在可信身份认证体系的自然人ID、码卡脸介质统一授权、校园在线钱包、双离线可信支付等技术支撑下,不但能实现通过校园卡应用采集人员行为和活动信息,基于校园内活动轨迹和支付记录的人群行为和资源利用情况分析,还能满足校外人员随时随地自助按规则获得校园卡应用的各类服务,让校友返校、短期和长期临时人员全面管理、有序流动、友好体验。
(3)访客出入校园治理
针对访客出入校园的需求,访客可通过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入校,自助注册录入个人信息,获取临时身份和权限的“访客码”;作为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员,也支持对学校短期访问学者、临时人员、校企合同制人员等系统外的申请入校用户进行邀请注册,导入邀请人员信息,提供邀请注册链接,以便于给系统外用户提供自助注册服务,生成统一的用户身份,实现对系统外人员的信息化管理。
(4)垃圾分类投放与积分消费
垃圾分类已成为广大素质教育和校园管理的重点工作,校园码在其中也发挥了“大作用”,学生将分好类的垃圾放置于称重台上,听到提示音后刷校园码才能完成垃圾入箱,并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用于相关物品的兑换,即可调动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积极性,又可达到提高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垃圾减量的效果。
(5)基于校园码的在校师生状态一体化管理
为校园码为载体,通过学校数据中台打通上下游业务,实现个人身份状态在业务办理中实时更新,尤其是在广州大学的开放式校园管理中,实现学生在校、离校、门禁授权等联动,解决开放式校园管理模式中对师生实时状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