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十三五规划 首页 >> 智慧校园 >> 十三五规划

广州大学“十四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十三五”期间,广州大学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基于数据融合的应用系统基本建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一步融合,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的智慧校园建设思路得到实施,全用户服务、全终端覆盖、全场景支持的智慧校园1.0初步建成。目前,广州大学正形成多校区办学格局。为支持多校区格局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差距:(1)信息化发展不均,信息化意识和资金投入的差异造成不同校区、部门、业务领域的发展不均衡。(2)信息化建设与推进机制创新不够,信息技术对各领域业务流程“重塑”、“引领”作用有待加强。(3)数据服务亟需挖掘和变现,全量、全域、全链路数据资产尚未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治理与服务效能有待提升。(4)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如何“用信息化全面支撑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对新时期的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IoT)、扩展现实(XR)、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新时期广州大学多校区办学格局、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工作,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智慧校园1.0向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校园2.0发展。通过建设“智能、开放、融合、协同”的智慧校园应用生态体系,在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全领域为师生提供感知式、个性化服务。

在智慧教学方面,通过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孪生融合构建互联互通的泛在智慧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与知识获取;线上线下伴随式采集及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特征,建立全过程记录、跟踪、预判的学生“成长档案”,基于行为画像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评价,重塑教育教学形态。

在智慧科研方面,建立面向科研的高性能计算中心,为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提供算力,促进科研创新。建立学校机构知识库,为教师提供开放协作的科研空间和智能的知识管理服务,多种形式向师生提供知识资产的检索、共享、协作、传承,为面向发展的教师分类评价提供数据与平台支撑。

在智慧管理方面,促进学校工作流程再造、部门协同治理、组织机构的扁平化、虚拟化变革,从而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快速、精准、有效的决策服务。建设万物互联的物联化校园生态,通过人、财、物的智能识别、定位、追踪、监控、过程数据采集,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策略,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运行效率、师生满意度和学校竞争力。

在智慧生活方面,通过校园万物互联打造智能、便捷、安全的一体化校园生活环境,为师生提供阳光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创新氛围、方便周到安全的校园生活服务。通过全面的物理环境感知和个体行为分析,为师生在校园服务、出行、运动、社交、健康、娱乐等方面提供智能感知及基于不同角色的定制化服务,实现用户个性化生活管理。

智慧校园2.0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多校区互联协同、虚实空间“孪生融合”、师生可感知、可交互、沉浸式宜学、宜业、宜居的智慧型校园。

 

三、建设措施

(1)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智慧基座。持续扩容、优化校园骨干网络,提升网络流量承载能力;率先布局5G网络,实现多校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承载数据采集、边缘计算、实时感知服务的校园物联网;加快建设广大专有云计算平台,构建云边协同计算环境;实施数据中台战略,推进数据共享与应用。通过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基建,为校园全领域的业务创新,在网络、计算、数据资源层面,形成全场景、全时空、全过程的强力支撑。

(2)以流程再造、融合创新为主线,重塑管理与服务模式。以服务化、智能化、自适应、随需而变为主要特征,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国际交流、服务保障等多个维度,推进数据融合的智慧型应用系统建设,实现精细化管理与精准服务相结合、跨校区业务一网通办、可信身份一码通用、跨业务数据充分融合、业务知识化和知识图谱化,全面提升信息化治理能力,为师生提供智能便捷的情境感知式服务。

(3)建立泛在智慧学习空间,变革教与学模式。由“互联网+”走向“AI+”,建设由“线下智能学习空间”+“线上云学习空间”组成的泛在智慧学习空间,满足校园中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需求。打造“金课室”,大面积实施智慧课室建设计划,分类型、分步骤建设智慧教室和开放探究式实验实践空间,支持常态化、小班化、研讨型、沉浸式、深度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学习分析、自适应、人工智能、扩展现实(XR)、拟人情感、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大力推进5G+XR沉浸式课堂、远程全息课堂、全过程多模态学习行为分析、智能助教机器人、个性化精准教学等应用创新,在跨校区教学支撑方面形成规模示范。

(4)打造智慧科研,形成科研计算与知识创新的新生态。统筹推进高性能计算云平台建设,提供简单、弹性、强壮、智能的计算服务,缩短数据密集型科研项目的计算周期,促进科研发现与创新;加快科研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基于丰富软件和数据集、成果开放合作生态的智能服务模式;消融知识分享壁垒,促进学科、校区间的协同创新生态,推动创新2.0形态的形成。

(5)基于全量数据和超级AI技术打造云端“智慧大脑”。强化数据资产作为学校基础性战略资源地位,加快推进数据治理,打破孤岛,形成全域全量数据资产。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处理能力,打造多维感知、全局洞察、实时决策、持续进化的“智慧大脑”,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全领域服务提供精准全息画像、科学决策依据、个性化按需服务,全面提升师生员工对智慧校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