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90年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我们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启示。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指导下,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逐步确立了群众路线这一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实践证明,群众观点树得牢、群众路线坚持得好,群众工作就做得好,党群关系就好;反之,群众工作和党群关系就会出问题。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自觉防止和克服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群众立场是关系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它要求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都从群众利益出发,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办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与人民立场背道而驰,必须坚决防止和克服。实践证明,站稳群众立场,党就能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党员领导干部就能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事业、正确对待群众和自己,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粘合剂。党员干部只有对群众怀着深厚感情,才会真正尊重群众、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沉到基层去串百家门、问百家情、解百家愁、暖百家心,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实践证明,党员干部对群众动真情,群众就会为真情所动,就会把党员干部当作自己的亲人、最信赖的人,我们党就能够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拥护、支持,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既依靠群众又教育和引导群众。实践证明,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刘少奇同志说过,“每个党员对人民负责,即是对党负责,对人民不负责,即是对党不负责”。在这个问题上,应当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对下负责,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决定于不顾,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另一种是片面强调对上负责,不顾自身实际,不顾群众利益,不把老百姓放在心里,对人民的真实愿望和实际情况置若罔闻,甚至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实践还证明,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能不能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与能否坚持既依靠群众又教育和引导群众、既当群众的学生又当群众的先生有着密切关系。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过程中防止做群众的尾巴,既做群众的学生又做群众的先生,帮助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是党组织和党的干部的大本事。
坚持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和方法。实践证明,做群众工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做好群众工作,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坚持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用制度和机制来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群众工作的核心内容。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做好群众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间:Dec 28, 2011 3:46:00 PM